一、建设背景与目标
1. 背景需求
– 传统电气工程教学依赖板书与基础软件,缺乏现代化电气设计工具(如EPLAN)的系统化训练,学生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。
– EPLAN作为行业领先的电气工程设计软件,广泛应用于自动化、能源、机械等领域,需通过实验室建设推动产教融合。
2. 核心目标
– 构建基于EPLAN教育版的电气工程数字化设计教学平台,提升学生电气原理图设计、自动化控制系统规划及标准化工程实践能力。
– 培养符合现代工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,缩短学生从课堂到岗位的适应期。
二、实验室建设内容
1. 软硬件配置
– 硬件环境
– 配备高性能计算机(满足EPLAN运行要求)、服务器(用于数据存储与协同设计)、工业级网络设备。
– 可选配PLC实训台、传感器与执行器模块,实现“软硬件联动”的集成化实训。
– 软件配置
– EPLAN教育版(含Electric P8、Pro Panel等模块),支持电气原理图设计、3D机柜布局、线束生成等全流程功能。
– 虚拟仿真平台(如EEC ONE)与EPLAN联动,模拟工业场景调试。
2. 课程体系整合
– 理论教学模块
– 在《电气控制技术》《PLC原理与应用》等课程中嵌入EPLAN设计案例,讲解IEC/GB标准化设计规范。
– 实训项目设计
– 基础实训:电气图纸绘制、元件选型与符号库管理。
– 综合项目:基于EPLAN的工厂自动化系统设计(从原理图到BOM表生成)、跨专业协作(与机械、自动化专业联合开发)。
– 竞赛与创新:组织校内EPLAN设计竞赛,选拔优秀作品参与行业赛事。
3. 师资培训与认证
– 选派骨干教师参加EPLAN官方师资培训,获取认证讲师资格。
– 邀请企业工程师开展联合教研,引入真实项目案例(如新能源配电系统设计)作为教学素材。
4. 实验室管理机制
– 制定实验室开放制度,支持学生课余自主练习与项目开发。
– 建立EPLAN云端协同平台,实现团队项目资源共享与版本控制。
三、实施步骤
1. 试点阶段(第1学期)
– 建设1个标准EPLAN实训室(30-50台终端),在1-2个班级开展试点教学。
– 完成教师培训与基础教学资源库搭建(如模板、元件库、案例库)。
2. 推广阶段(第2-3学期)
– 扩大覆盖至电气工程全专业,开发3-5个典型行业项目案例。
– 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,开展联合毕业设计。
3. 评估优化阶段(第4学期)
– 通过学生作品、企业反馈、就业数据评估实施效果,优化课程内容与设备配置。
四、预期成果
– 学生能力提升
– 掌握EPLAN核心技能,具备电气工程标准化设计能力,通过EPLAN认证考试(如CECE)。
– 教学资源积累
– 形成包含课件、视频、案例库的数字化资源包,支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。
– 校企合作深化
– 与EPLAN生态企业(如西门子、施耐德)建立人才输送通道,提升就业竞争力。
五、预算与保障
– 经费预算
| 项目 | 预算内容 |
| 硬件设备 | 计算机、服务器、实训台等 |
| 软件授权 | EPLAN教育版(按终端数量) |
| 师资培训 | 认证费用、企业专家授课费 |
| 资源开发 | 案例库建设、教材编写 |
– 保障措施
– 成立专项工作组,由院系领导牵头协调资源。
– 申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或企业捐赠支持。
六、总结
通过EPLAN教育版实验室建设,高校可构建“理论-设计-实践-创新”一体化的电气工程人才培养体系,推动教学改革与产业需求接轨,为智能制造领域输送高素质技术人才。
此方案可根据高校具体需求调整软硬件配置、课程深度及合作企业资源。